剪纸在旧时流行于望江城乡,多用作枕头、鞋面、小孩围兜、绣花的花样,也有剪窗花、门神等。图案有双凤朝阳、蝙蝠盘寿、万事如意、年年有余、福禄鸳鸯、龙凤呈祥等;解放后剪纸的图案与内容不断创新,如颗粒归仓、水乡渔歌、送子参军、水上运动会、森林法等。剪纸组画作品水上运动会、森林法还在《安徽体育报》与《宁夏法制报》发表。......
旧时,望江就有制作石雕的传统,民间有不少石雕艺人以石雕为生,技术出众,手艺精湛。石雕常见于牌坊、学堂、祠堂、墓葬等,分阴刻和阳刻两种,浮雕作品多见,与木雕有许多相似之处。目前这一技艺正逐步流失,急需保护。......
望江县境处于丘陵地区,古代就有种茶史,唐代学者罗隐,隐居香茗山时,就有“海门茗坞”的诗句,民间还有香茗贡茶的传说,解放后,望江县开始广泛种植茶叶,茶园发展很快,香茗山朝阳庵林场发展更是迅速,还开设了茶叶生产专业课程,使茶叶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。1970 年香茗山茶叶产量达到 1.7 万斤,加上后来红星茶、祈雨山茶在全省打出了品牌,优质茶叶产量持续增加,......
“龙腔”是望江县黄梅戏唱腔的统称,是黄梅戏最具特色的传统唱腔之一。龙腔在望江县本地传至今日已是第五代。据考证,“龙腔”最早起源于清同治年间,可追溯到黄梅戏鼻祖蔡仲贤,形成于民国37年民间艺人龙昆玉组建“昆玉佬戏班”时期,代表人物是龙昆玉、龙甲炳父子俩。其韵白使用安庆官话、小白则使用望江本地方言土语,亲切易懂。唱腔优美动人,板式节奏灵活,......
望江县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或逢重大喜庆节日,都有玩龙灯的习俗。 龙灯一般用竹、木、纸、布等扎成,分硬龙、软龙。硬龙是请本地扎匠(篾匠)扎,软龙一般是从外地订购。龙的长度节数不等,短的为七节,一般为九节,最长为十三节,也有罕见的三、六节短龙。龙眼原来为点燃的蜡烛,后改为灯泡。龙头贴金镶银,龙身以纱绸裱糊,以黄、红为主色调,舞动......